和美乡村要“面子”也要“里子”_世界短讯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本质是从农民需要出发、从农民喜好着手,把“和”的理念落实到各项软件工作中。要在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等方面久久为功,加强乡村治理,凝聚乡村共同体意识。
随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新一年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南已然翻开。其中,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引发关注。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,一字之变,内涵深远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既要外在美丽得体,又要内在充实丰富,面子里子缺一不可。
一字之变的背后,反映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。要理解其中内涵,首先需把握“宜居宜业”两大前提。宜居即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;宜业即以产业振兴为抓手,让农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,多渠道增收又致富。在此基础上,和美乡村的全新定位除持续健全硬件设施外,更要加强对人文精神与乡村风貌的塑造,做到在农业生产上顺应山水、和于四时,在乡村生活中人心和善、以和为贵。
过去几年,乡村建设在宜居宜业等硬件设施方面成效显著。具体来看,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,厕所革命正快步推进,自2018年以来,农村户厕累计改造4000多万个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%;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已覆盖90%以上的行政村;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。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,硬化路修到村口、物流快递进乡村、治病就医不犯难……乡村居住体验大大提升,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诗词歌赋的想象中。
看到成绩的同时,一些问题依然不容忽视。例如,有的地方对“和美”的理解存在片面性,认为只要白灰一刷、彩绘上墙,就体现了良好乡风乡貌;盲目统一建筑风格,硬把农家菜地改成现代花园,似乎这样操作一番就让乡村生活有了看头。又如,在中西部尤其是干旱、寒冷等特殊条件地区,农村改厕工程进度较慢;而一些地区虽改造完成,却没能管好用好,粪污无人清理,甚至将生活污水排进化粪池。
此类“涂脂抹粉”式的乡村装扮显然是陷入了误区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本质是从农民需要出发、从农民喜好着手,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,需要以实实在在的抓手载体,在不断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,把“和”的理念落实到各项软件工作中。
第一,在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方面要久久为功,优先补上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、通村组路、仓储冷链等设施短板。对于农村厕所粪污收集消纳等问题,可尝试采取整份购买服务、引入市场主体、村民自建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,将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处理统筹推进,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技术模式。
第二,乡村治理工作要注重整合多方载体,推动各类资源下沉,着力加强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。早前,网络化管理的成功实践已提供样板,接下来可立足现有网络,借助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,把积分制、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统筹起来,提升治理效能。
第三,需结合时代发展丰富乡村精神生活,增强村民文化认同,凝聚乡村共同体意识。对高价彩礼、人情攀比、厚葬薄养、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不能放松。与此同时,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,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、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。(纪文慧)